集团军原来并不等同于军如何进行股票融资,那集团军究竟是怎样的存在,这些有关集团军的冷知识你知道吗?
经过2016年的最新一轮军改之后,我国陆军已由18个集团军调整为最新的13个集团军。同时集团军以下取消师级编制,采取编制规模更加精干的合成旅合成营编制。
形成了一个集团军下设6个合成旅6个专业化旅,总共12个旅的编制安排,总人数大概在5万人左右。
这就会给人一种集团军就等同于军的误解,毕竟从全球各国的普遍规律来看,这基本上就是一个军的编制规模。
而集团军则是在军级作战单位之上更高的一级编制,兵力规模根据编成方式以及需求的不同,可能会达到十几万、几十万甚至在大战时期达到上百万都有可能。
而且在军事主官的级别设置上,我军目前的集团军也容易让人误会。
那除了兵力编制规模小以外,我军的集团军还有哪些因素会被误认为等同于军?
首先是我军陆军集团军的军事主官被称为军长,而非司令。其次在军衔上也是一般军长级别的少将军衔,与我军其他非直接战斗部队的军级单位首长级别一致。
而在世界范围内却并非如此,军长一般只称呼军级单位主官,军衔通常为少将。
黑色上周五黑色系集体反弹,主力合约移仓进行中;夜盘震荡整理为主。现货方面,成材暂稳;铁矿石价格大幅上涨,焦炭、焦炭弱稳。成材端,采暖季结束,长、短流程开工率将继续回升,供给端仍有上涨空间,而周末唐山出台的非采暖季限产政策将转炉流程纳入限产,实现全流程管控,长期看若执行严格则产量要如去年高增将变的困难;需求端看,表观需求较好甚至超过往年同期,但边际情况看已无继续增长空间高位趋稳概率大,后续面对持续增长的供给钢价短期依然承压;上周五在中美谈判及降准预期利好下股、期皆有大幅上涨,随后央行辟谣降息言论预期暂时落空,但周末工业PMI数据大幅回升至荣枯线上方对卷材有利好。铁矿方面,受飓风影响澳洲发运下滑至历史低位,导致上周澳巴发运远低于历史同期水平,而到港根据船运期推算近两周仍将维持低位,加之巴西方面复产缓慢外矿供给收缩,预计港口库存后续将提前开始去化;下游钢厂高炉进入四月复产将有所增加,尽管库存目前不低但日耗的回升将支撑刚性需求,加之目前铁石基差较大,矿价整体易涨难跌。焦炭方面,供给端开工率下滑但仍保持高位,焦企库存累积;需求方面,下游钢厂仍在限产且库存天数偏高采购意愿弱,库存续增,山东两港库存压力较大,贸易商出货为主;但山西焦化专项检查工作方案提振供给缩减预期,近期盘整为主。焦煤方面,煤矿近期逐步验收复产但安检抑制仍存,澳洲进口煤通关仍受限,蒙煤通关续升,供给端偏整体边际转松,周末山西长治发生火灾影响部分煤矿生产,预计短期刺激盘面;需求看,焦企开工率高位但利润低补库意愿差,去库放缓,部分煤矿已降价让利,盘面弱势震荡。空螺纹盘面利润,成材多05空10,铁矿石多05空09套利持有;关注多焦炭空焦煤机会。
油脂油料大豆市场周四收盘上涨,市场温和反弹,交易商在美国农业部周五发布种植意向报告和季度库存报告前轧平头寸,且市场传言称中国进口商采购了约150万吨7月和8月船期的美豆。美国农业部周四公布的出口销售报告显示,3月21日止当周,美国2018-2019年度大豆出口净销售18.18万吨,远低于市场预估区间50-80万吨,较前一周下滑52%,较之前四周均值锐减85%;美国2018-2019市场年度豆粕出口净销售净增8.34万吨,低于市场预估区间的10-30万吨。分析师预计美国谷物种植意向报告显示,美国2019年收的大豆种植面积为8616.9万英亩,高于2月美国农业部预估的8500万英亩,同时预期美国季度谷物库存报告显示,截至3月1日当季美国大豆库存为26.83亿蒲式耳。市场预计美国农户今年春季减少玉米播种面积,并转而播种更多晚期播种的大豆作物,因田间湿度过大。分析师预测巴西农户2018-2019年度预期收获1.18亿吨大豆。
而更高的集团军主官则称呼为集团军司令,军衔一般为中将至上将。因此如今我军集团军主官的军衔是世界各国军队中是最低的。
当然这并不仅仅只是统领指挥军队人数多少和级别大小的区别,背后反应的是集团军和军在作战属性上的本质区别。
集团军和军究竟有何本质区别呢?
在传统的军事编制上,军作为统领多个步兵师的最高级战术兵团,不管旗下的是摩托化步兵师还是全机械化步兵师,规模有多大,总的来看依然是单一兵种下的兵力堆砌。
即使拥有更多火力强大的坦克、火炮和高炮单位,也依然是单一兵种的战术单位,只是已经是步兵战术单位的巅峰而已。
而在其之上的集团军,之所以能称为“集团”,则是因为除了步兵火力以外,还会编成专门的装甲兵、炮兵和防空兵以及陆军航空兵,还有电子对抗、工兵防化等部队,形成一个多兵种合成的战役军团。
也就是说,集团军是战役单位,而军只是最高级别的战术单位。相比之下,集团无论在编制规模还是等级上,自然都要更高一等,但是我军偏偏是个特例。
我军集团军为何规模偏小,级别偏低?究竟是实力不行,还是有意为之?
其实我军的集团军属于小型集团军,而另一种更常见的大型集团军则在二战前后被欧美等国广泛应用。
但采取小型集团军也并非完全异类,二战后的苏军标准合成集团军就是小型集团军,人数在7万人左右。
不过苏军在集团军之上还有规模更加庞大,诸兵种合成化更高的方面军,编制人数在17万左右。
而美军则是将集团军规模拉大,编成10多个师,兵力规模最多可高达50万左右,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大型战略战役集团。这样的集团军在面临大战时会使得指挥整合更加有效。
比如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时期,美国都动用了规模庞大的第三集团军。但实际上自冷战后期开始,美国就发现,在信息化条件下小型集团军才更符合时代需求。
为何小型集团军现在更有优势,我军的集团军真的能够胜任大规模战争吗?
如果以规模较小的小型集团军,就能完成之前大型集团军才能实现的战役效果,自然不必要保留大型集团军。
以前之所以会有军和集团军的区别,是因为步兵火力跟不上,想要达到预定目标就需要靠“堆人头”的方式进行强化,堆到军一级已经是顶峰了,但在实际战争中 ,单靠单一步兵的军肯定不行,因而才有集团军的出现。
而我军虽然早在红军时期就曾有过集团军的番号设置,国民党更是在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北伐时期就设立了集团军。但这类集团军要么只是为了国民党派系的划分,要么只是一个更高的军队规模级别而已。
比如抗争时期八路军同时又被称为十八集团军,这是蒋介石为了限制我党武装而做的安排。后来在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双方都开始设立兵团、纵队一级的战役单位,实际上才有点真正集团军的意思。
不过新中国成立后我军却一度取消,后来也是设立小型集团军,对于发展中的我军来说,却恰好更加符合潮流。
我军形成小型集团军原来并非偶然?
在新中国成立后,除了一段特殊时期我军在扩建备战外,后来一直不断在寻求裁军,以及提升军队现代化。所以在这样的条件下,不建设规模庞大的大型集团军明显是明智之举。
而从1985年百万大裁军开始,不断合并减少的集团军,也让我军变得越来越精干,合成化探索也不断深入。直到最近的军改,原本24个集团军变为了18个,如今又变为了13个。
此外,大量的装甲炮火、陆航防空和侦察特战以及信息防化等诸兵种及其先进装备的不断融合深入,也使得我军即便是使用一个小型集团军也能够达到之前大型集团军远远达不到的效果。
如今一个重型合成旅都足以形成超强的战术单位如何进行股票融资,甚至平推中小国家陆军,就证明我军的路子走对了。